王守安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 大力推进数字检察建设
36 2025-04-05 07:18:46
团结协作,需要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努力。
竣工投产16个重大项目,其中9个是产业项目,包括在印尼的养殖基地、海产品加工等。中印尼两国双园三大公共服务平台也在当天揭牌成立,将为企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撑,分别是中印尼两国双园投资促进中心、中国工商银行中印尼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中国银行中印尼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福州与东盟联系紧密,东盟是福州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福州市两次组团访问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举行6场经贸交流对接会,签订41个重点合作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福州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同时,中印尼两国双园也在当天集中开工12个重大项目,其中3个是从元洪投资区投资到印尼,包括跨境电商产业园、新能源材料加工项目、养殖基地项目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与柬埔寨青年交流,在情感认知上同频共振。柬埔寨的变化,陈慧玉看在眼里。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项目,这条连接柬埔寨首都金边和柬最大港口西哈努克港的高速公路既是友谊之路,也是发展之路。自2016年起,清华大学推出Go Practice海外社会实践项目。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进程中,不断焕发出人民群众所蕴藏的无尽智慧和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性,在科学掌握历史规律中增强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着主体作用。
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本期学术版围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进行阐述。
文化发展的自信开放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包容性,与文化长期高水平发展、领先于世有很大关系。不仅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断有新的民族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有新的生产技术得到发明和运用,不断有新的文化融入中华文明血脉,中华民族也因此日益发展壮大。《左传·哀公七年》对大禹时代涂山之会的记载中说执玉帛者万国,意思是许多文明对中原文明表现出景仰。这意味着他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兼收并蓄也是一种胸怀。这些走廊既是民族迁徙交流的通道,也是经济文化交往交融的通道。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对中华文明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中国佛教,西方的天文、数学传入中国,等等,这些例子说明历史上不断有各种文化元素融入中华文明,彰显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也成为中华文明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汉以后,中国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大一统国家,发展出在古代社会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相对完备的治理体系。后来,由于中原华夏文明所处地理位置和资源相对优越,不断吸纳、融合周边族群与文化,形成了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不断进行的历史事实,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一种价值取向。(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07日 09 版)。
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繁荣。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与此同时,藏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原,白居易诗云: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其中,文化上的包容接纳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突出的包容性。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
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文明孕育发展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助于形成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文化。
《尚书·尧典》记载了帝尧时代协和万邦的情境。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
太平之世是一种政治理想,是一个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大一统社会。我国长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
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早早地确立起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古老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化的这种开放胸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彰显,为文明发展拓展了广阔前景。当人们接触到国外优秀文化、制度、艺术时,就更加愿意去学习借鉴。
正是在这种长期而频繁的交往交流中,各民族血脉交融,逐步形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内部,地貌复杂、生态多样,许多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利于人口聚集,形成了整体互补、相对自足的地理格局。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也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具有较强吸引力,呈现出周边向中心汇聚、内部自足更新的发展态势。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让包容性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同时,中华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主张不同国家和平相待、和睦相处。狭隘的种族、地域等观念,从来都不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我国周边为海洋、高山、草原、荒漠等,东中部地区有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平原与盆地。这样就形成一种致用为上、积极进取的心态。
行天下之大道抱一为天下式一同天下之义等主张,为文化兼收并蓄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持。长安仕女的时髦妆容就源自对吐蕃妇女的效仿。
这种态势被学界形象地称为重瓣花朵式结构,而中原文化就是整朵花的花心。在新石器时代,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颇具规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人类社会走向冲突还是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